荣康
    当前位置
    焦点网谈>重大活动>呼唤清明“云祭扫” 贵在倡导树新风

    呼唤清明“云祭扫” 贵在倡导树新风

    来源: 焦点网谈   作者: 曹光鑫   发表时间: 2020-3-29    浏览: 3640 次
    :

    日前,从国家卫健委了解到,2020年3月25日0—24时,31个省(自治区、直辖市)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67例,均为境外输入病例。截至3月25日24时,累计报告境外输入确诊病例541例。这则来自3月26日新华网的新闻,把疫情“倒灌”这一揪心问题更直接地摔在了公众面前。伴随着复工复产全面推进,境外疫情蔓延加剧,尤其是清明节临近,华侨返乡祭祖,境外输入风险骤增,疫情防控不容侥幸。
       从某种意义上说,清明节作为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一种习俗,以祭扫方式表达对逝者的“思时之敬”,乃民众祭祖怀亲、传承文化的一种“刚性需求”。慎终追远、思亲怀故,乃人之常情,本无可厚非。往年,为数不少的人为了尽“孝心”、表“敬意”、挣“面子”,居然选择了远足祭扫,动辄一个“烧”字当先。人到之处,火焰升腾、响声不断;人走之后,灰飞烟扬、一片狼籍。凡此种种,不仅背离了扫墓的初心,玷污了清明的“清明”,还极易污染环境、浪费资源、引发火灾。在新时代背景下,传统祭扫方式已不合时宜。今年的清明节,正值举国上下抗击疫情的关键时期,传统祭扫方式亟待求新求变。疫情当下,实地祭扫,扎堆聚集,一旦引发输入性和聚集性疫情,风险不可小觑,后果无法估量。

       近段时间,疫情防控形势已呈现积极变化。当前,境外疫情蔓延态势加剧, 恰逢华侨清明返乡祭祖,极有可能导致国内来之不易的防疫成果功亏一篑。拐点尚未到来,形势依然严峻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这个时候,必须高度警惕麻痹思想、厌战情绪、侥幸心理、松劲心态,否则将带来严重后果,甚至前功尽弃。”3月14日,民政部办公厅印发了《关于做好2020年清明节祭扫工作的通知》。3月23日,民政部召开2020年清明节祭扫工作电视电话会议,部署统筹推进2020年清明节疫情防控与祭扫工作。同时,全国各地暂停现场祭祀活动,纷纷推出“云祭扫”等服务,让民众在疫情之下足不出户即可祭奠追思。
       疫情关不住思念,距离隔不断亲情。清明祭扫,未必需要“亲自上阵”,更未必需要“烟熏火燎”。别样的清明,一样的思念。“因时而变”的“云祭扫”,线下祭扫改为线上祭扫,变的是形式,不变的是内涵。清明不聚集,云上寄思念。我们打开手机或电脑,写一行诗句,献一束鲜花,送一首乐曲,传一段视频,“云”上抒感怀,“云”上寄哀思,不失为非常时期追思先人的正确打开方式。作为“互联网+”时代的全新祭扫方式,“云祭扫”不仅是非常时期的应急之举,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应有之意。“心”不在,即便立足墓前,依然无济于事;“心”若在,即便网络祭扫,同样表达追思。在疫情防控的紧要关头,惟愿“云祭扫”成为民众的新选择,期待“云祭扫”成为清明新风尚。(作者单位: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 曹光鑫)

    网友评论:共有 0 位网友发表了评论
    请先登录后再评论
    最新评论
    还没有人坐到沙发哦^_^